什么?听说外专毕业生的薪资差距竟然高达30倍!
年前做了一个行业调研,调研外专毕业生的薪资,不查不知道,一查吓一跳,外专毕业生的月薪差距竟然高达30倍。
普通机构助教或者体制内的岗位一般开出的薪资是3000-5000/月,而高端的雅思培训老师,商务英语培训老师,同传老师,语言行业平台运营者的日薪也可以达到这个数字。用旱的旱死,涝的涝死形容一点也不为过。
从事外语行业人力资源工作的八年时间里,我发现一个司空见惯的现象:一边是企业一筹莫展招不到心仪的员工,一边是批量生产的大学外专毕业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做为行业平台的我们,项目很多,与之匹配的人才却寥寥无几。
说下最近招聘语言人才的一点感悟吧,前几天接到一个深圳展会兼职翻译的需求,客户要求也不高,说是口语好,形象好的外专大三大四在校生就行,当然呢,给的薪资也是很普通。我把这样一个招聘需求发到自己的自媒体,不到2小时时间,收到了近20封求职简历,而这20封简历里面,聊下来觉得可以胜任这么简单工作的都不超过3个人,一部分人是几乎没有任何相关经验,有一部分求职者,之前投过类似项目,我说简历不太行,三个月后还是同一份简历,没有做出任何改善。一部分人是简历形象照片太粗糙,一部分人看着还可以,让发个自我介绍,发觉口语很一般,最气的就是那些回复信息很迟钝的求职者,特别让人反感,你和他沟通着,不知不觉他就不回复了,没有任何征兆,也不说自己有事,让人觉得情商堪忧。
最开始我还心平气和的和大家说下他们存在的问题,但是现在我却不想多说一句话,只是默默迅速寻找符合我要求的人,我觉得成年人应该对自己负责,如果求职屡次碰壁的话,是不是应该停下来总结自己哪里做得不够完善,针对性地去提升呢?
去年有一次我以评委的身份观摩了一个俱乐部的演讲比赛 ,对其中一个选手的演讲印象特别深刻,“我爸说实在找不到工作就去镇上的电子厂打工吧”“我连续被十几家公司拒之门外,兜里只剩几十块钱了”,“我终于静下心来思考自己差在哪里,逐一总结所有面试官的提问”,“后来我终于得到了自己想要的工作”“爸,我留在深圳了”现场所有的观众无不为之动容,情到至深处,我还看到好多观众眼里泛着的泪花。
插播这个小故事是想说,其实我们每一天都应该不断总结反省, 古人云:吾日三省吾身就是这个道理。
2012年,我和几个年龄相仿的朋友一起进入语言行业,七年后,有些人成了职业同传,奔赴于各大会场,有些人成了培训老师,在培训界小有名气,而我,则搭建了一个语言平台,做起了语言界的HR,事业也算顺风顺水。
大家虽然都在语言这个圈子里,但是细分方向已经完全不一样了,有时候几个朋友小聚,大家聊起来其实我们发展都还不错。我们是幸运的,在入行1-2年以后,就对自己的职业方向做了精确地调整。但是更多的人则没这么幸运,她们没有在入行以后对职业发展做长远的打算,所以一直做着零零散散的兼职,今天做老师,明天去做陪同翻译,偶尔做个外贸项目或者兼职导游,结果呢,年龄大了技能没有提升不说,人脉资源也没有攒下,荒废了大好的青春岁月。
也许很多人会说:这不是斜杠传说中的斜杠青年吗?斜杠青年起码应该有一种可以拿得出手的,比95%同行都做得好的技能,而没有这个前提,充其量只能叫打零工而已。
最近我在看一本书,是李开复老师的“AI未来”,不是危言耸听,他讲到人类未来很有可能有50%的工作都要被人工智能所取代,尤其是一些简单重复的工作,不说流水线的操作工等体力劳动者,就连很多记者编辑,数据分析师,甚至律师等脑力工作者的饭碗也岌岌可危,我向来讨厌散播恐慌,但是当看到全世界的顶尖公司都在人工智能领域大力投资,并且这几年人工智能发展有了突破性进展的时候,保持淡定确实是自欺欺人。
其实人工智能取代部分人工并不是危言耸听,它是一场革命,就像前几次工业革命一样,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产物,并不能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并不能因为工人大规模罢工或者砸了机器就停滞不前。我们所能做的就是顺应时代的潮流,了解自己的性格专长,对未来保持一颗敬畏的心,做自己擅长和喜欢的事。
对于外专毕业生来说,虽然大部分人有语言优势,但请不要拘泥于语言本身,如果你不是语言功底深厚而且每天享受枯燥的练习的少数人,都不太建议大家从事语言技术直接相关职业,比如高端培训老师或者笔译,口译工作。只有极少数人可以在自由语言圈做的风生水起,性格活泼的,有策划组织才能的同学,大家完全可以选择海外商务拓展相关职位,职场前景也很不错。对电商感兴趣的,以后有自己创业打算的同学可以选择外贸行业。期待有稳定工作,不太愿意承担太多风险变动的同学可以选择公办学校教师行业。
现在外专毕业生普遍存在的问题是不清楚自己的语言能力,有些自我感觉良好,但其实行家一测试就知道功底其实还很薄弱,有些则是非常迷茫,不知道自己该选哪行。其实外语专业就业前景还是非常广阔的,如果大家除了语言能力,再展现给甲方一些其他综合能力比如演讲沟通能力,比如策划统筹能力,比如文案运营能力,是可以很快就业的。如果能在大学期间就考取一些证书,参加多项社会活动和比赛,这样的毕业生则更受企业的青睐。
我以一个过来人的身份建议大家对自己的语言功底有深刻的了解之后,做一个明晰的职业规划,自己是走专业技术路线还是走综合能力路线,三年以后是职业晋升还是自己创业,是选择体制内还是民企,外企。不要等一把年龄之后再去想这个事情,毕竟到了一定年龄,想转型都不太容易。
为什么投了简历却似乎总是石沉大海?为什么加了甲方微信他却不回复?一个不当的语气词真的可以导致一个项目被取消?难道语言界也有潜规则?
你想知道答案吗?
外专毕业生 / 外语爱好者 / 外语相关行业从业者快来了解一下我们的福利吧!
http://songxuefanyi.com/newsshow.php?cid=22&id=226